这几位增选院士是咱江西校友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发布:2019-11-24
11月22日,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结果揭晓。其中,江西本土培养1人、江西高校校友4人。
相关阅读:
江风益
江风益教授是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硅基氮化镓半导体发光方向取得了开拓性、系统性、创造性学术成就,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高光效硅基氮化镓蓝光、绿光和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并实现了产业化。
江风益,男,1963年出生,江西余干人。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共中央授予江风益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国务院授予江风益同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 吉林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学本科
1984年07月-1987年08月 江西工业大学基础课部物理教研室助教
1987年09月-1989年12月 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固体发光专业研究生
1990年01月-1992年05月 江西工业大学基础课部物理教研室讲师
1992年05月-1995年04月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1995年05月-2001年05月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教授
2001年06月-2014年12月 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01月-2015年12月 863计划半导体照明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2008年01月-至今 教育部“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
2008年09月-至今 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2011年01月-至今 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04月-至今 科技部“半导体照明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
郑泉水(南昌大学校友)
郑泉水,1961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黄克智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副理事长。曾担任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院长、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创办主任。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据悉,郑泉水,系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根据报道,郑泉水1961年3月出生于抚州金溪县的一个小镇浒湾镇,家门口有一条河,为江西省第二大河抚河,由于当地闭塞的环境,郑泉水只知道汽车、建筑、桥梁,从小他就有一个梦——架一座桥,让家乡的人可以到河的对岸去。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为实现这个梦提供了可能。
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的前夕,郑泉水参加了江西省举办的一次考前测试,在这次测试中他感到几何题目太难了。于是,他用心复习数学,但当时只能找到一本几何书,由于找不到其他数学书,没法再练习代数等。然而那年高考的数学试题大部分都是代数题,基本没有几何题目,导致郑泉水数学只考了38分。
然而幸运的是,尽管数学考试失利,郑泉水还是凭借总成绩被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曾在江西任教11年
根据清华大学官方消息显示,郑泉水在江西工学院毕业后,便先后赴北京、湖南求学,1989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1982年至1993年,郑泉水曾在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任教,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
1993至今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2004-2011年间担任系主任;2004-2015年间担任航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0-)。
曾为江西学子讲授“学习之道”
2017年10月15日,郑泉水来到江西师大附中,为数百名高中学子们讲“学习之道”。
回到家乡讲学,郑泉水直言“很激动、很亲切”。
在讲座中,郑泉水认为,在所有学习中,“你的兴趣,你想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好的导师,将大学变成“自己的大学”,这样无论你身处哪所大学,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他以“钱班”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而是通过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挑战“不可能”,进而发现了自己的专长,并不断坚持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外,郑教授引用巴菲特的家教给父母一些建议: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全力以赴去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找到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施加压力往往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收入,要问心中的真诚和共鸣。
王运敏(江西理工大学校友)
2019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江西理工大学78级采矿专业校友王运敏当选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运敏,1982年,毕业于江西冶金学院的王运敏分配到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从事矿山开采理论、科研设计。30多年来,他或孤身一人,或带领团队,踏遍马钢南山铁矿、武钢大冶铁矿、太钢峨口和尖山铁矿、海南铁矿等全国40多个大中型矿山,在大山深处现场勘探,获取第一手资料。
国家缺什么,国家需要什么,王运敏就钻研什么。铁矿是我国紧缺的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1%。他告诉记者,占我国铁矿产量60%以上的大型露天矿开采多数已进入中晚期,境界外底部保有量近30亿吨;深部找矿探明储量超过50亿吨,这些资源若利用起来,我国对外铁矿依存度将有效降低。但开采这些资源难度很大,国内外都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
为国解忧,再难也要上!2006年,王运敏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露天转地下矿山防灾变预测与安全控制技术,开发了露天转地下开采仿真软件。该成果应用在马钢姑山矿、河北钢铁石人沟矿、本钢南芬矿、海南联合矿业,多回收矿石4500万吨,经济效益达75亿元,创造了露天境界外遗留资源回收的先例。
既要多采矿,又要保护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运敏就将多项采矿工艺技术应用到矿山绿色开采上。他和他的团队提出露天矿陡帮开采设计原理,成功研发出全套工艺技术,使露天矿前期岩石剥采比降低20%。他还首次研发出矿山陡坡铁路运输技术原理,解决了深凹露天矿运输技术瓶颈。这些成果在我国大型露天矿推广开来,使很多难采、开采价值不大的矿焕发生机,产生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在秀美的南京栖霞山地下,曾有一个巨大的“采空陷阱”,它一度是南京铅锌银矿的矿脉所在。为让古都安然屹立,美景长留人间,王运敏和同事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国内率先丰富和完善充填开采技术,利用尾砂尾泥充填地下空区,彻底消除了隐患。安徽金安矿业草楼铁矿是国内第一座基本无废料的绿色矿山,矿体埋藏深,上部有厚大的流沙含水层,王运敏提出使用“阶段深孔嗣后充填采矿法”,5000多亩良田和一座大型水库免遭破坏。
30多年来,王运敏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中澳铁矿、通钢塔东铁矿等10多项国内外大型矿山工程规划和设计建设,创经济效益数百亿元,被授予“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杨春和(江西理工大学校友)
杨春和,1962年1月出生,江西丰城人。现任武汉岩土所党委委员、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科院“新时代科技报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由于父亲在煤矿工作,经常听说到一些煤矿事故和地质灾害事情,矿难和灾害在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杨春和立志长大后要学有所成,减少矿难造福人类。
1979年杨春和考入江西冶金学院(现为江西理工大学)采矿系。他在同班同学的眼中是一个有“专劲”的人,每天早上6、7点定会在八角塘边上看见他晨读的身影。虽看似身体单薄,但只要涉及到学术讨论,他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较真”地论出个一二来。杨春和的勤奋好学也感染着身边的同学,室友互相学习、讨论的画面成为大家共同难忘的回忆。
1983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士力学研究所负责研究员,2005年被聘为重庆大学教授。
2003年,国家天然气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建设配套储气库。过程中杨春和解决了选址问题、夹层问题、能源紧缺问题,最终在2007年实现了新建工作气量8亿立方的金坛岩盐储气库的成功运行。
2008年由杨春和牵头联合国内8家科研院所申请的国家973项目“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并出任首席科学家,成果运用于中国盐穴储气库的建设。
2015年杨春和不顾病魔缠身,全身心的投入到工程问题的解决中,提出了利用盐岩重结晶对储气库进行封堵。2017年3月,杨春和光荣入选湖北“荆楚楷模”先进人物。
王耀南(东华理工大学校友)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于11月22日揭晓,东华理工大学77届电子计算机系校友、湖南大学王耀南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王耀南在东华理工大学毕业后,曾留校在电子计算机系工作8年。
王耀南,男,1957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龙陵县,1974年参加工作、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进入东华理工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留校工作,1992年、1995年分别获湖南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博士后出站,1998年获德国洪堡学者基金在bremen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领域主题专家、欧盟第五框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委员等。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王耀南校友:欣闻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理工大学全体师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谨向您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校长孙占学代表全校师生向王耀南校友发去了贺信,表示祝贺。喜讯传来,全校师生和校友为之振奋,倍受鼓舞和自豪,纷纷表示将以王耀南校友为榜样,早日实现学校“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作为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王耀南长期致力于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围绕我国高端制造的重大需求,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动态规划与决策控制技术体系,提出系列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解决了多机器人高效协同制造的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控制技术。率先研制出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精密检测分拣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加工柔性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620余家国内外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建了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突破大型多机组高效运行控制与优化调度关键技术,发明系列电力特种作业机器人,主持研制出高可靠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西电东送电站、南水北调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实现了大型电站和泵站安全可靠的稳定运行。
来源:“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
编辑:邹璋敏
整理发布:江教在线客户端
投稿邮箱:jjzxfw@163.com
商务合作:0791-88801172